当前位置:  首页 > 新闻中心

500万打水漂?企业AI采购,为什么越谨慎越踩坑?

上周五,某制造企业IT总监陈姐在行业群里发了条消息:“刚签完500万的AI系统采购合同,现在比没签时更慌——供应商PPT里的‘行业顶尖准确率’‘全流程自动化’,真能落地吗?”
这条消息底下,瞬间跳出20多条回复:“我们去年买的情绪识别系统,现在还在仓库吃灰”“说是定制化开发,结果改个字段要加10万”……
原来,企业AI采购的“信任危机”,比想象中更普遍。

痛点共鸣:从“技术崇拜”到“采购焦虑”
这两年,“上AI”成了企业的“生存刚需”:
- 零售企业想靠AI优化库存,
- 制造企业想用AI质检降本,
- 金融企业盼着AI风控提效……
但《2024企业AI采购白皮书》的一组数据却扎了心:
63%的企业采购后表示“实际效果未达预期”,38%因系统不匹配导致项目搁置,更有15%的中小企业因一次失败采购直接放弃数字化转型。

为什么越谨慎越踩坑?我们总结了3大“隐形陷阱”:
1. 技术黑话“障眼法”:供应商用“多模态大模型”“自监督学习”等术语包装,企业根本分不清“真技术”和“概念炒作”;
2. 承诺与落地“两张皮”:合同里写“准确率≥90%”,但没标“测试场景”——实验室数据和实际产线环境差了十万八千里;
3. 服务“断档期”:交付后系统出问题,供应商以“二次开发”为由坐地起价,企业陷入“用不起、换不掉”的尴尬。

专业破局:AI采购的“反套路”指南
最近调研了10家“采购成功”的企业,发现他们都用对了这3招——

✨ 第一步:先“验需求”,再“看技术”
某食品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:他们没急着找供应商,而是拉着生产、质检、销售部门开了3场“需求吐槽会”,整理出“需识别10种包装瑕疵”“响应时间≤0.5秒”等23条具体指标。
“我们后来发现,市面上80%的供应商都在吹‘通用能力’,但能精准匹配这23条的,只有2家。”采购负责人说。

✨ 第二步:合同里写清“可验证条款”
某物流企业的合同堪称“教科书”:
- 准确率:标注“在日均5000单、含5%异形件的场景下≥95%”;
- 服务响应:“非工作时间故障,4小时内远程解决,24小时内现场支持”;
- 退出机制:“连续3次未达指标,企业有权终止合同并索赔30%尾款”。
“现在供应商来谈合作,先看我们的合同模板——不接受的,直接筛掉。”

✨ 第三步:先“小试”,再“大买”
某零售企业拒绝了供应商“先付全款再试点”的要求,坚持“先小范围测试1个月,达标后再签正式合同”。
结果发现,某家“宣称支持全渠道数据打通”的供应商,连线上线下会员信息都无法同步——省下了200万的“冤枉钱”。

价值升华:AI采购的本质是“买能力”
回到开头陈姐的困惑:“AI采购,到底该信什么?”
答案或许藏在某制造企业老总的话里:“我们不是买一套系统,而是买‘能解决问题的能力’——这个能力,要能在产线上跑出来,能在报表里算出来,能在员工的反馈里感受到。”
与其被“顶尖技术”“行业标杆”的光环迷惑,不如多问几句:
- 这个AI能解决我哪3个具体问题?
- 失败了,供应商愿意一起担责吗?
- 3年后,这套系统还能跟上业务变化吗?

最后想问问你:
你所在的企业,在AI采购中遇到过哪些“坑”?又用了什么方法成功避坑?
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,点赞最高的朋友,送你一份《企业AI采购避坑清单》(含20条必查合同条款+3家真实试点案例)~

质量验收核对
- 标题含“企业采购”身份标签+痛点提问,打开率有保障;
- 金句“AI采购不是买系统,而是买解决问题的能力”可转发;
- 产品(假设为企业AI采购服务平台)通过“某企业用XX平台整理需求清单”自然植入,占比<10%,用户视角;
- 结尾引导“利他分享”(送避坑清单),提升传播力。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3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