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 首页 > 新闻中心

从10万件产品召回看:采购人员的“三重委屈”,你中了几条?

凌晨1点,采购经理林晓芸的微信还在震动。 
车间主任发来了第8条语音:“这批原料的合格率只有70%,生产线要停了!” 
老板的消息紧随其后:“怎么选的供应商?明天上午给我一份整改报告!” 
她盯着电脑里的供应商资质文件——营业执照、检测报告、实地考察照片,每一样都“符合要求”,可为什么还是出了问题? 
这时,手机弹出#某企业因采购劣质原料召回10万件产品#的热搜,评论区里,有人留言:“采购部就是背锅的,怎么做都是错。” 
林晓芸揉了揉太阳穴,把杯子里的冷水一饮而尽——这不是某家企业的问题,是所有采购人员的“日常” 

2.采购人员的“隐形委屈”

很多人以为,采购就是“砍价+下单”,可只有真正做过采购的人才懂: 
委屈1:成本与质量的“两难选择题”
老板要“降低10%采购成本”,车间要“零缺陷原料”,供应商说“便宜没好货”——你夹在中间,像个“救火队员”,哪边都得罪不起。 
委屈2:供应商的“信任陷阱”
资质齐全的供应商,可能藏着“阴阳合同”;口口声声“保证质量”的厂家,可能偷偷换了原料;甚至连实地考察都能“演戏”——你花了3天查的供应商,说不定不如同行一句话靠谱。 
委屈3:风险的“背锅侠”
产品出问题,第一个被问的是采购;供应商断货,第一个被找的是采购;哪怕是市场涨价,也要你“想办法消化”——采购不是“成本中心”,是“风险兜底者” 


3. 专业破局

难道采购只能“靠运气”?其实,高手都在用“体系”代替“直觉” 
我们调研了10家“零召回”的制造企业,发现他们的采购团队都在用这3招: 

① 给供应商“分级”,避免“一刀切”
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把供应商分成3类: 

  • 「战略级」(占比15%):核心原材料供应商,每年做2次三方验厂,高层定期拜访; 


  • 「核心级」(占比35%):关键零部件供应商,每月提交质量报告,系统实时监控交货率; 


  • 「普通级」(占比50%):辅助材料供应商,用数字化工具自动审核资质,不合格者直接淘汰。 


结果:采购风险降低25%,成本下降12%。 


② 用“数据”代替“信任”,让决策有依据
某食品企业引入了「采购管理系统」,把供应商的“历史交货率”“质量投诉率”“价格波动”等数据整合到平台上,采购人员只需点击“筛选”,就能找到“性价比最高”的供应商。 
举个例子:之前选包装材料供应商,需要翻20份报价单,现在系统会自动对比3家符合要求的供应商,标注“近6个月无质量问题”“价格低于行业均值5%”的选项,决策时间从3天缩短到2小时。 

③ 把“风险”变成“合作”,让供应商愿意“坦诚”
某电子企业会给供应商“打分”,评分项包括“质量稳定性”“交货及时性”“问题响应速度”,评分高的供应商可以获得“优先付款”“更大订单”的奖励。 
效果:供应商主动提交“原料批次报告”的比例从30%提升到85%,甚至有供应商提前通知“下月原料要涨价”,让企业有足够时间调整计划。 

4. 价值升华

采购不是“买东西”,而是“企业供应链的守门员”。 
你选的每一家供应商,都关系到产品的质量;你做的每一个决策,都影响着企业的成本;你承担的每一份风险,都守护着企业的口碑。 
真正的采购高手,不是“砍价最狠的人”,而是“能平衡成本、质量、风险的人” 

就像那位用“分级管理”降低风险的采购经理说的:“以前我怕出问题,现在我不怕了——因为我有体系,有工具,有能信任的供应商。”
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3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